“红色耀五月 翰墨颂中华——陈年国书画作品展”在荆州市图书馆开幕
」 荷蘭限制ASML曝光機出口,北京批美並密切關注 (中央社)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(ASML)當日時間1日表示,荷蘭政府已撤銷部分運送晶片製造設備到中國的出口許可。
為當今紛亂世代,他創作這首沉重的歌,再用輕彈淺唱的方式唱出人類的希望——「烽煙不會永久侵佔這一章/微光終會遇上」。才出道一年,他就寫了《鯨落》,包辦作曲寫詞。
《鯨落》說,鯨魚死了,不要緊,那成了大海的養份。這種歌注定曲高和寡,但IAN就是願意嘗試。) 你可能會想看: 《岩巉》——姜濤的(暗黑)情歌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PS:公司幾時先肯為你出專輯? (本文獲授權轉載,作者原Facebook帖文可看此。而IAN的低音不只好聽,更是沉穩地唱出一種對愛情與世態的悲憫。
我孤陋寡聞,之前沒聽聞「鯨落」這個海洋現象:原來鯨魚死後,屍體落入海洋深淵,之後長達數月至數年,會成為各種魚類的食物,滋育著海洋。跟《鯨落》一樣,這可以是情歌,也是高於情歌。林志鴻也指出使用水泵、牽引機和配送卡車所耗柴油被視為台灣整體能源需求的一部分,是由經濟部管理的石油儲備來供應。
據《聯合報》報導,台灣目前有16座碾米工廠使用柴油運作而非電力供應。林志宏表示,「目前的做法是確保所有農業進口產品,包括種子、作物幼苗、肥料、殺蟲劑和飼料等的平常糧食安全儲備,都要有能夠應對未來至少6個月需求的能力,同時穩定國內農產品生產。同時,政府也推廣能提高生產力、緩解農業勞動力短缺的技術,鼓勵消費者購買國內產品,並在學校營養午餐中最大限度使用本地食材。文:Steven Crook(克魯克曾為雜誌、報紙及網站撰寫多篇與旅遊、美食、文化和商業等領域相關文章) 譯:黃皓筠 從18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,台灣一直都是糧食淨出口國,尤其是稻米和蔗糖。
農業部(農委會於2023年8月1號升格為農業部)國際事務司副司長林志鴻指出,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和氣候型態有所差異,國際間糧食的相互依賴是常見現象,而農業的國際分工也是長期趨勢。近年來,政府從多方面切入加強台灣糧食自給自足的手段是多元的。
對此林志鴻指出,政府的部分儲備稻米是存放在不受外部溫度變化影響的低溫筒倉中,儘管偶爾需要電力供應補充冷卻來效果維持低溫,這道程序通常每3至4週進行一次即可。然而,台灣本土的小麥和大豆產量本來就少,食用牛肉則只有不到5%來自國產。農業部的目標是確保消費者無論身在台灣何處,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所需的優質農產品,以維護民眾健康生活。」 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前農業部長陳吉仲 在2020年8月生活雜誌《食力foodNEXT》的訪談中,陳吉仲(時任農委會主委)承認台灣遠未達到2011年馬英九政府設定的「2020年食品40%自給自足」目標。
然而,當經濟部能源局被問到政府在能源進口中斷情況下,如何保障食品生產和配送時,其回應將著重於當前的戰略煤炭儲備和未來預估規模——亦即政府僅確保在緊急情況下,將「優先為與人民生計和基礎設施相關的產業提供電力,以維持國家基本運作。農民被鼓勵從生產稻米轉向大豆、花生、地瓜、玉米和薏仁等符合時下需求的主食。他表示,台灣農民有能力自給自足,但一般民眾不是這樣。用卡路里來計算,台灣在2021年的整體糧食自給自足率僅為31.3%,比起2020年下降了0.4%。
」 農委會一直與地方政府、農民團體和農業相關企業合作,目前已建立區域冷藏物流中心以及有備援發電機的相關設施。在過去20年內,該比率的高峰是2018年的34.6%。
創新手段 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,台灣的食品科學家至今已取得一些有趣的突破,但這些發展在實驗室之外影響似乎有限。然而,就本土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其實與國外相近,而且碳足跡還更少,如果消費者能對食物來源有正確認知,才能從消費端降低對進口產品的依賴,對本土農產品的需求方能隨之改變。
另外,為因應氣候變遷對台灣糧食安全的威脅,農業部在2017年至2021年期間編列預算用於了加固儲存設施的建設,以提高這些設施經歷極端天氣事件仍免遭損害的機率,確保水果和蔬菜的穩定供應。另一方面,能源短缺也可能干擾主食的加工、儲存和配送。餐餐吃米飯不再是台灣人的飲食習慣,相對地,小麥和大豆製品的食用量有增加的趨勢。在正常消費模式下,這個數量足夠維持整整一年。陳吉仲坦言,台灣的農產品成本與進口產品相比價格偏高,消費者又以價格作為購物的主要考量,對進口貨的需求就不會將低。早在2011年,當時的農委會便宣布,為了協助稻農並減少小麥進口,研究人員已經發展出使用8比2稻米粉和小麥粉混合製作烘焙產品的成熟技術。
甚至在2022年5月《食農教育法》生效前,教科書中就已出現食物浪費的問題討論,也強調水果或蔬菜的外觀與其美味或健康程度幾乎無關。台灣通常存有大量的備用稻米。
然而現今的台灣,不僅極度依靠糧食進口,飼料和尿素等也仰賴外國供應。根據《聯合報》去(2022)年報導,台灣的稻米的儲備總量為126萬公噸
然而,假如台灣某天不再能進口小麥,主食如麵條和餃子將變得短缺,人們的食米量勢必會比平時增加。而曾因宗教或文化原因而被視為禁忌食品的牛肉,如今在台灣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。
農業部的目標是確保消費者無論身在台灣何處,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所需的優質農產品,以維護民眾健康生活。此外,台灣政府的應變計畫尚有一個與能源相關的潛在弱點。林志鴻也指出使用水泵、牽引機和配送卡車所耗柴油被視為台灣整體能源需求的一部分,是由經濟部管理的石油儲備來供應。台灣通常存有大量的備用稻米。
創新手段 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,台灣的食品科學家至今已取得一些有趣的突破,但這些發展在實驗室之外影響似乎有限。在過去20年內,該比率的高峰是2018年的34.6%。
農業部(農委會於2023年8月1號升格為農業部)國際事務司副司長林志鴻指出,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和氣候型態有所差異,國際間糧食的相互依賴是常見現象,而農業的國際分工也是長期趨勢。對此林志鴻指出,政府的部分儲備稻米是存放在不受外部溫度變化影響的低溫筒倉中,儘管偶爾需要電力供應補充冷卻來效果維持低溫,這道程序通常每3至4週進行一次即可。
餐餐吃米飯不再是台灣人的飲食習慣,相對地,小麥和大豆製品的食用量有增加的趨勢。另一方面,能源短缺也可能干擾主食的加工、儲存和配送。
用卡路里來計算,台灣在2021年的整體糧食自給自足率僅為31.3%,比起2020年下降了0.4%。然而現今的台灣,不僅極度依靠糧食進口,飼料和尿素等也仰賴外國供應。一旦停轉,高密度水產養殖將隨之停擺。早在2011年,當時的農委會便宣布,為了協助稻農並減少小麥進口,研究人員已經發展出使用8比2稻米粉和小麥粉混合製作烘焙產品的成熟技術。
目前,台灣於平原發展的養殖漁業大多依賴柴油動力機械,其中漁民用來提高魚塭中氧氣含量的幫浦需要連續供電。」 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前農業部長陳吉仲 在2020年8月生活雜誌《食力foodNEXT》的訪談中,陳吉仲(時任農委會主委)承認台灣遠未達到2011年馬英九政府設定的「2020年食品40%自給自足」目標。
然而,就本土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其實與國外相近,而且碳足跡還更少,如果消費者能對食物來源有正確認知,才能從消費端降低對進口產品的依賴,對本土農產品的需求方能隨之改變。林志宏表示,「目前的做法是確保所有農業進口產品,包括種子、作物幼苗、肥料、殺蟲劑和飼料等的平常糧食安全儲備,都要有能夠應對未來至少6個月需求的能力,同時穩定國內農產品生產。
甚至在2022年5月《食農教育法》生效前,教科書中就已出現食物浪費的問題討論,也強調水果或蔬菜的外觀與其美味或健康程度幾乎無關。」 農委會一直與地方政府、農民團體和農業相關企業合作,目前已建立區域冷藏物流中心以及有備援發電機的相關設施。